去雲南前談了李惠永鍬書的事,有學界朋友來電問,『怎麼提起十多年前許多人早就狠批過的往事?』,還聽說有昆蟲學界出身者公開說我是要賣書才舊事重提的。哈!我【鍬形蟲54】是11年前出版的,現在打書是秀逗?那是在說【中華鍬甲3】嗎?那又不是我寫的書,受託印行、報關、船運外銷與服務台灣人的零星代售業務,多賣少賣我的利潤完全沒有增減,有必要幫誰打書?就算是要幫那種學術級的專業昆蟲分類書籍行銷,我頭殼壞到去批判一種外來鍬形蟲都會鑑定錯誤的通俗科普local台灣書籍?
我在2006年第二本鍬書出版時,都不曾提過有人愛亂掰數據,那為什麼現在說?其實根本無涉個人私交恩怨,而是相關的學術錯誤延續至今,在全民公認的國家資訊系統中,仍然沒被正視、修正,這才是我最耿耿於懷的事。繼續談國家資訊網站相關事宜之前,再次強調我就是個對事不對人直白批判的人,涉世未深的小朋友別再誤會我意圖公報私仇什麼的,然後自己自告奮勇為老闆、麻吉或偶像強出頭。比如,這回談的不論是TaiBNET或TaiBIF,總主持人都算是邵老師,我與邵老師熟不熟?他對我評價如何?請自己去問邵老師。是不是要針對邵老師?明眼人都清楚的。
我這10多年來經常依據TaiBNET來處理昆蟲物種的正式身分認定,TaiBNET(Taiwan Biodiversity N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舊稱「臺灣生物多樣性國家資訊網」,後來為了與TaiBIF(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臺灣生物多樣性國家入口網站」有所區隔,於是TaiBNET的網站中文名稱後來改稱為台灣物種名錄。
在臉書談論TaiBNET名錄採用鑑定錯誤的菲律賓肥角鍬形蟲後,我還和正職專業的分類學者討論過,其實按照正常的學術處理,無論是TaiBNET或TaiBIF在鍬形蟲的名錄中,台灣學界就算不單一登錄Aegus chelifer(南洋肥角鍬形蟲),至少應該是要將牠與Aegus philippinensis(菲律賓肥角鍬形蟲)兩種並存的。非常不解,負責資料登載人員可能不同的TaiBNET與TaiBIF,怎會同時都沒好好處理呢?
為什麼我說那兩種鍬在台灣的物種名錄中,至少也該兩種並存呢?容我引經據典慢慢道來。
Aegus philippinensis最早出現在國內外的文獻是2003年,有兩篇,分別都是李惠永發表於學術刊物中的。一篇是Masataka
Sato & Hui-Yung Lee, 2003, Records of two Lucanid beetles (Coleoptera) from
Taiwan, Elytra 31(2) : 370。另一篇是2003年國內學界的論文研討~~入侵種生物管理研討會論文集/李惠永、楊平世,外來種鍬形蟲、兜蟲及國內甲蟲飼育之現況(pp.149-166)。
依據上述兩篇論文內容邏輯推理,李惠永和Sato博士發表上圖的那篇論文雖然是年底發行,但是應該比較早寫,所以根據該篇記載,李惠永自己最早於2002年6月5日在六龜採集了1♂1♀2號Aegus philippinensis標本,還說這應該是台灣的新紀錄種。稍後不久同樣2003年寫下的研討會論文中,白紙黑字寫著『本種鍬形蟲於1995年在高雄之原木工廠原木下方之木屑中被採獲許多成蟲及幼蟲,隨後在許多家原木工廠相繼被採獲。1996年在高雄及屏東的市區和郊區有超過30筆的採集記錄,目前在南台灣已經在野地立足,並持續擴散中。』這篇論文中顯示李惠永承認自己的最早採集紀錄是1996年,有超過30筆。
可是,和Sato博士共同發表、稍早先寫第一篇時,那是2002年採集到2筆的稀有新紀錄種?怎麼當時完全不清楚1995在高屏很多原木工廠到處有採集紀錄?還忘記自己1996年在高屏有超過30筆採集紀錄?一個非常慎重的新紀錄種學術發表,1996年採到30多隻,卻在2003年只發表2002年採到2隻?我傻眼了!這兩篇同年同一個人發表的論文,為什麼有這麼顯著的數據衝突,請熟悉他的朋友自己問他,怎麼會這樣呢?別告訴我答案是保留實力?我高興、你住海邊管太多?要不要乾脆賴給在天的Sato博士說他瞎掰亂寫的?
“台灣有Aegus
philippinensis”在 2003年被李惠永正式發表後,2004年他的鍬書接著發行,並將該種中名稱為菲律賓肥角鍬形蟲。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們才有正式的圖片證據顯示,李惠永所認定歸化台灣的Aegus philippinensis,事實上根本就是鑑定錯誤。我為什麼要等到10多年後的現在,才接連談李惠永先生這件事?嚴格說我根本不認識他、早已經不記得他的長相,批判的目標怎可能會是針對他呢?我的目標是國內學術研究的求真態度,這樣說應該很多人都聽得懂才對。怎麼說呢?
我2006年的【鍬形蟲54】中,很委婉但是很明確地指出,台灣有Aegus
philippinensis是錯誤鑑定,我很踏實的探索這個物種在台灣出現的來龍去脈,也白紙黑字寫下牠的學名為Aegus chelifer,中文名叫牠為南洋肥角鍬形蟲。【鍬形蟲54】這本書賣得也不不會比人少,全國喜歡鍬形蟲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回事,為什麼TaiBNET寧願一直採用錯誤鑑定卻不願採納我的看法去查證、修改?那至少2006年我登載於書籍的Aegus
chelifer也該同時登錄吧?難道是知道這兩種在台灣是同一種的不同鑑定,所以只能放一種?如果是這樣,那我寫的某些內容算是全台第一位知道的,昆蟲書籍也寫得比別人多,這個物種的發現與考據也比別人早,相片拍的還不比別人差,內容呈現寫得也比別人完整,所有的呈現足以推翻2003~2004的錯誤鑑定,怎麼南洋肥角鍬形蟲就是不被國家學術機構正式承認?難道是因為我非學界人士?不是讀昆蟲系的?最糟糕的,這個錯誤在10多年後的今天,國家物種名錄還是完封不動。
別試圖辯解說,大概負責登錄的人員對鍬不熟,沒能注意適時更新資訊吧?2015年命名的鍾氏熱帶斑紋鍬形蟲,2016年命名的鄭氏肥角鍬形蟲與徐氏豆鍬形蟲,都沒忘記立即更新上載。請問,這個鑑定錯誤的種類還要賴在國家物種名錄榜上多久?難道學界沒人敢確定,台灣的這種歸化種肥角鍬形蟲不是Aegus philippinensis嗎?那是是鑑定錯誤好不好!有人不知道Aegus
philippinensis的真正長相嗎?超過10年了還不修正,未免太那個了啦!
假如連資料都懶得去查,那我幫忙準備好了,菲律賓肥角長這樣,差很多好嗎?
先前寫的一篇文章已經說過,我最不能釋懷的是TaiBNET明明參考了李惠永與Sato博士那份文獻報告,把菲律賓肥角登錄進入了台灣物種名錄中(請參考下下圖第一紅箭頭所指),那下圖同篇論文中號稱1988年採集自墾丁的長頸鹿細身赤鍬形蟲Cyclommatus
giraffa,為什麼不在台灣物種名錄中登錄?
完整論文請參考本篇第一張圖片
到底是認定那是偽造的學術紀錄不予採用?或是只有一筆採集紀錄就可以不予採用?還是不小心就遺漏了這筆更誇張的紀錄?還是寫了參考文獻其實根本沒有參考過這篇文獻?我會很生氣,就是生氣台灣學術界求真的態度,連我這個只學了攝影、半路出家、生物相關英文還都認不了幾個字的阿背,都可以這麼用功的查了又查,有什麼寫什麼、知道什麼寫什麼。那負責的學界相關人等,用心差太多了吧?太草率了吧?到底是知道錯?還是不知道?我都公開講了兩個多月了,還曾正式上網去留言反應錯誤,沒人通知他們去改?放著一直看笑話嗎?
這個物種只有TaiBNET出錯嗎?不,TaiBIF也一樣,而且不同的錯法、相同的離譜。請連結看看
在物種分布等相關描述中參考了我書中的資料,參考文獻也白紙黑字寫下~~
可是我的書裡面只有【南洋肥角鍬形蟲Aegus chelifer】,怎麼參考之後會變成【菲律賓肥角鍬形蟲Aegus
philippinensis】?可不可以再誇張一些?請點該網站連結資料看看~~ http://biblio.taibif.tw/node/127
上圖,參考書籍的考據結果我用紅圈框起來~~
Aegus chelifer MacLeay, 1819 南洋肥角鍬形蟲 已收錄-完全比對正確
結果名錄物種寫的是Aegus philippinensis Deyrolle, 1865 菲律賓肥角鍬形蟲。
瘋掉了我!你覺得呢?
政府真的不用急著找玉山、大武山啦,先多花一點點經費就可以,請多找一些熟悉各地的陽明山、獅頭山,把基礎科學資料做扎實一點吧!
張永仁先生您好,我應該可以叫您一聲學長,我是文化森保第四十屆的畢業生,當年我在做的畢業專討題目就是菲律賓肥角鍬形蟲東部與南部型態差異之比較,我在裡面曾經提出東部與南部族群生活型態的不同以及部分個體型態上略有差異,不過在抽出DNA驗過後發現兩者皆為同種,而在高雄左營的某區域採集到的兩個族群,直線距離不超過200公尺,卻驗出與其他種類差異頗大的基因樹
回覆刪除或許您採集到的與李惠永先生採集到的可能有所差異,因為根據我的經驗,不排除兩者並存於國內,甚至有雜交的可能性
我從2007年在台東的海濱公園漂流木中採集到第一隻個體後一直養到現在,手邊也不少國內各產地的樣本
當初只是想要搞清楚到底X肥是什麼,現在反倒是越做越糊塗了
原本當初做專討時想要請教您的見解,不過在數年前您因為一些事情把我的臉書封鎖了,所以我只好去訪問李惠永先生跟他求教
現在我看到這篇,心中也是滿滿的遺憾
張永仁先生您好,我應該可以叫您一聲學長,我是文化森保第四十屆的畢業生,當年我在做的畢業專討題目就是菲律賓肥角鍬形蟲東部與南部型態差異之比較,我在裡面曾經提出東部與南部族群生活型態的不同以及部分個體型態上略有差異,不過在抽出DNA驗過後發現兩者皆為同種,而在高雄左營的某區域採集到的兩個族群,直線距離不超過200公尺,卻驗出與其他種類差異頗大的基因樹
回覆刪除或許您採集到的與李惠永先生採集到的可能有所差異,因為根據我的經驗,不排除兩者並存於國內,甚至有雜交的可能性
我從2007年在台東的海濱公園漂流木中採集到第一隻個體後一直養到現在,手邊也不少國內各產地的樣本
當初只是想要搞清楚到底X肥是什麼,現在反倒是越做越糊塗了
原本當初做專討時想要請教您的見解,不過在數年前您因為一些事情把我的臉書封鎖了,所以我只好去訪問李惠永先生跟他求教
現在我看到這篇,心中也是滿滿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