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砂熊蟬的羽化(上)
6月30日下午,全家從山下回家的路上,應著寶貝兒子的要求,順道去社區旁的那幾棵光臘樹找獨角仙。停車後,父母、姊弟四人各自去找一棵樹碰碰運氣。隔不久,傳來老婆大人的驚呼聲:這邊有一隻不知道是什麼「甲蟲」ㄟ!我走近一瞧,發現樹幹上有隻剛出土的大型熊蟬類若蟲(最後確認是高砂熊蟬),順手一抓馬上上車,招呼大家要趕緊回家拍牠羽化。
將相機、DV、燈光照明全都準備好,再把這隻熊蟬若蟲擺在庭院的楓香樹幹上,讓牠在我方便拍攝的範圍內向上爬行,半自由、半被迫的選擇羽化的固定位置。真沒想到牠竟然從下午5點出頭開始,一直耗到快6點半才不再移動位置。
開始準備仰臥起坐了(19:35)
6點50左右,牠開始蠕動身體推破蟲殼。接下來,成蟲的身體逐漸鑽出舊殼,並以「伸懶腰」的姿態極力向後下方「仰躺」,最後只剩尾端還留在殼內,總是讓人擔心牠會不慎掉落而摔死。7點35分,牠以「仰臥起坐」的神功彎起身子、抓住蟬蛻,再把腹部末端自蟬蛻中抽出,接下來就攀掛在蟬蛻下方、慢慢進行伸展翅膀的過程。
拍攝「金蟬脫殼」之美(19:45)
高砂熊蟬的羽化(下)
拍攝「金蟬脫殼」,我已有數次野外的觀察經驗。想要嘗試這類攝影題材的朋友,夜晚照明與閃光燈攝影設備是不能或缺的(建議使用雙燈型閃光燈,會有較理想的拍攝效果)。另外一個真正的關鍵,是如何找到剛剛出土而尚未進行脫殼羽化的個體。像這回不期而遇的機會並不常有,想要專程尋找,還是需要一點小訣竅的。
想要找到這樣的拍攝題材其實不難,相關生態的完整掌握就是成功的捷徑。每當一片樹林中,初夏的唧唧蟬聲剛才四起時,這便是不該錯過的最佳時機。在野外環境中,不同的蟬種各有牠們比較偏好的寄主樹種(成蟲停棲吸食樹液的植物),而雌蟲也常在這些植物的枝條或莖幹上產卵(一次常會陸續產下十數個至數十個)。孵化後小小若蟲就會掉落地面、鑽入地底,在同一棵植物(大樹)的根部吸食汁液長大。有朝一日,成熟長大的若蟲,當然就會從這棵大樹下,鑽出土表爬到樹幹上脫殼羽化。因此在一段時日內,這棵大樹的樹幹上就會陸續出現一個個的蟬蛻。
金蟬脫殼時仰臥起坐的時間很短,有些種類只夠拍下一張照片。
說明了老半天,簡單的結論:有不少蟬蛻的樹幹上,再度上演「金蟬脫殼」的機會自然多一些。接下來,就憑個人的決心、耐心、眼力與機運了!明年5~7月,找一天黃昏或天剛黑的晚上,試試自己的功力吧!
PS. 高砂熊蟬在『昆蟲圖鑑1』P.71,初幾版中名稱為「熊蟬」Cryptotympana facialis;後來修正為「高砂熊蟬」Cryptotympana takasagona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