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遠流部落格】February 7, 2010 / 虎斑泥壺蜂築巢記(3)


虎斑泥壺蜂築巢記(3)




接續陳述第一篇的觀察前,先簡單聊一下泥壺蜂。泥壺蜂是一類典型的狩獵蜂【註1】,這類昆蟲的中文古名叫做「蜾臝」,發音為「果裸」。牠最早的記載大概是出現於「詩經、小雅」:『螟蛉有子,蜾臝負之』,意思是螟蛉這種蛾類的小孩,是由蜾臝負責將其養大的。 我想古人中,像現今這樣閒閒沒事專心觀察昆蟲生態的人不多,他們或許也沒想到要將泥巢挖出來一探究竟,因此才會有泥壺蜂抓毛毛蟲回家養的誤判。

          
說回到去年74日我家陽台築泥巢的那隻虎斑泥壺蜂。下午3:48,整個泥壺大致完成(如上圖,大家注意看泥壺左上方多出一小團的泥巴,那是觀察期間帶回泥球的媽媽被我過大動作嚇跑時,當場隨便丟棄的。我將小泥團自地面挖起糊在牠的泥巢上,看牠回來後會不會再回收利用,結果牠根本視若無睹──【註2】)。當蜂媽媽將泥壺洞口修整出一個略微突起的外緣後,原本以為牠會先離去獵捕毛毛蟲的,沒想到牠立即如下圖轉身將腹部插入泥壺中,在泥壺內壁生下一枚「小香腸型」的卵粒(事後趁牠離去時,用手電筒照入洞內仔細確認過的),然後起身離去。
 
下午4:02,不到5分鐘內牠就咬回一隻毛毛蟲(我尚未仔細確認種類別,大概是某種夜蛾幼蟲),塞入泥巢中,牠立即起身離去;4:08,牠又抓回一隻相同的毛毛蟲塞進洞內,再離去。那時候,天色瞬間轉成一片昏黑,遠處隆隆作響,經驗告訴自己,大雷雨快到了!隔不久,屋外開始聽見稀疏的雨滴樹葉聲;4:15,蜂媽媽空手而回,站在泥巢上檢視幾回後,再次離去。接著,陽台外霹靂啪拉的午後強陣雨,夾雜著震耳欲聾的電光聲響,放眼院子外的能見度僅剩十餘公尺,風強雨驟中恐怕沒有任何昆蟲還敢四處飛行,我好擔心這一回難得的觀察記錄,又要無疾而終了。
 蜂媽媽將毛蟲獵物塞入泥壺中

5點過了,雨勢雖減小,但卻沒有立刻停歇的趨勢,蜂媽媽也還沒回來。躲雨嗎?找不到毛蟲嗎?意外傷亡嗎?坐在板凳上滿腦子胡思亂想的我,很有耐心的守著泥巢等著蜂,等到6點半過去,雨更小了一點,天色卻越來越暗,蜂媽媽一直都不曾再現身過。直到我恍然大悟:晝行性昆蟲的一天早已結束時,才若有所的失將器材裝備收進屋裡去。 


【註1】我所謂的狩獵蜂,是指會獵捕麻醉其他昆蟲到巢室當作育兒食物的蜂類,泛指各種泥壺蜂、細腰蜂與蛛蜂;至於一樣會獵殺昆蟲的長腳蜂與虎頭蜂,因為牠們當場都會將獵物格斃支解成肉團,沒有獵人扛著獵物回家的那種感覺,我就沒將胡蜂科的成員當作狩獵蜂。而李淳陽老師『昆蟲世界奇觀』書中的狩獵蜂,主要就是指泥壺蜂。

【註2】:我很調皮,早已養成捉弄小昆蟲的習慣,順便當作是實驗觀察的一環。這一次小小的作怪,讓自己再一次見證,昆蟲有時候算很聰明、有時候又真笨!牠按照本能糊出一個固定形狀的泥壺時,壺身多出一坨似乎很難看又礙手腳的「異物」時,對牠而言好像沒差嘛!正經說:牠們很多行為似乎都是按照公式化的本能去做,例如腳上啣著泥,無論如何牠都會設法回到巢去;腳上沒有泥,牠應該就會回到水邊去吸水;等到糊好泥巢、產下卵,腦袋中只知道要去找特定的毛蟲;下大雨、天黑了,原本進行中的工作暫時中斷,隔天應該會繼續吧?我不知道這樣的研判是否正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