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遠流部落格】January 26, 2010 虎斑泥壺蜂築巢記 / February 1, 2010 虎斑泥壺蜂築巢記(補充說明)


虎斑泥壺蜂築巢記



去年剛走出心靈的自閉,先是完全放空自己。當時發願在舊家賣掉前、天天寫一篇格文刊載;還有,一年內完全不拒絕演講、帶隊的邀約來回饋讀者(今年七月起,我又要全心投入工作了)。就在七月初,剛剛忙完『野花圖鑑2』的出版瑣事,自己還沒有更新添購大批的攝影器材,更沒有未來的工作規劃,遇到沒有演講或帶隊的日子中,就在山居庭院到處閒逛。先前『拜託協尋虎頭蜂窩』的內文中(http://blog.ylib.com/flower/Archives/2009/09/01/11853),提到在陽台觀察黑尾虎頭蜂(姬虎頭蜂)殲滅了三巢的長腳蜂,後來才激發我想要研究拍攝虎頭蜂的念頭。就在那同時,小小數坪的陽台間,經常是蜂來蜂往、各司其職。

回想起來,當時除了日本長腳蜂、褐長腳蜂、雙斑長腳蜂與黑尾虎頭蜂外,虎斑泥壺蜂也是陽台間的另一種常客。牠不但是長得最標緻的一員,而且還是當時讓我觀察耗時最久、按下最多快門的種類。原先我就清楚,虎斑泥壺蜂經常在我家陽台逗留的目的,絕對是找尋遮風避雨的築巢場所。起初我並未刻意找尋牠或牠們在哪邊築巢(分不清楚是否為同一隻),因為每次發現蜂影靠了過去,往往就把來客給嚇離現場。直到有一回,保持距離追蹤蜂影時,目光瞥見陽台間盤旋的一隻虎斑泥壺蜂,牠的腳下懸著一顆大泥球,那時心中才十分肯定牠已經找到落腳的築巢場所。沒多久,我觀察牠的停降過程,輕易發現在陽台角落一個閒置的花盆鐵架上,那隻泥壺蜂已經糊製出碗形的半橢圓泥巢。
 
守巢待蜂的戲碼上場了!安置好拍攝的裝備,我拿著板凳坐在泥巢旁,靜靜的拍著啣著泥球的蜂飛來、糊泥巢、蜂離去。由於牠的「汲水場」、「採泥場」與「築巢場」地點固定不變,因此每次往返的時間差頗短,不受我干擾的情況下,每次完成一個週期費時大略都是五分鐘上下。
 
一直克制不了自己的一個偏好,超愛拍攝飛行中的昆蟲,癡迷牠們被相機與閃燈凍結在空中的瞬間英姿。我預先觀察摩擬好蜂媽媽停降泥巢的路線,構好了圖、設定好焦距。等牠回到現場,我就在一旁盯著牠的身影,當牠即將停降在泥巢時,我就嫻熟的將右手食指按下快門。和以往拍攝底片的年代不同,「喀擦」聲後,馬上可以一翻兩瞪眼,透過小液晶螢幕就能檢視拍攝成功與否。這般重複的動作可以一拍再拍,根據經驗粗略的統計,十次中總有一、兩張完全對焦清楚,由於數位時代沒有底片成本的考量,如今總是能拍到滿意才罷手!


虎斑泥壺蜂築巢記(補充說明)

前一回,提到虎斑泥壺蜂的「汲水場」、「採泥場」與「築巢場」地點固定不變,怕對泥壺蜂陌生的朋友們看不懂,花點時間來解釋清楚。

一般常見的大型泥壺蜂,如虎斑泥壺蜂、黃胸泥壺蜂、褐胸泥壺蜂等,牠們取材用來糊製育幼泥巢的泥巴,並非來自潮濕的泥灘地。在我的觀察經驗中,雖然不是所有的種類習性均相同,但是先「汲水」、再「採泥」的情形佔絕大多數。講明白一點,這些泥壺蜂媽媽築巢用的泥巴是自製的,牠們會先飛到乾靜的溪流、池澤或水灘旁,先喝個一大口水存放在肚子中,接著飛到事先找定的一處乾泥地上,先將肚子內的水液慢慢吐光,同時用大顎迅速的搓鏟沾濕的泥地,十幾二十秒內,牠的胸前就會搓出一個被前腳勾住的大泥球,接著牠就會嘴腳並用、啣起泥球,朝著預先選定的築巢場所飛去。

在野外環境中,潮濕的泥地並非罕見,直接從濕泥巴地挖起一團泥球不是很方便嗎?為什麼這些泥壺蜂媽媽要多此一舉呢?我想道理很容易猜出來,牠們演化出這般的取泥行為,應該是清水與乾泥地中,會影響育兒食物新鮮度或造成幼蟲疾病身亡的細菌、病毒,遠比潮濕泥巴地中少很多吧!

以下的影片連結,是2001年六月底我在烏來山區,拍攝到虎斑泥壺蜂製造泥球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